荣格心理类型学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
1921年发布的《心理类型学》(Psychological Types),是荣格在心理学领域工作20年的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如同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一样,也是一个划时代的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按照荣格的性格理论,人的性格并不受遗传的影响,不受性别的限制,也不是生活环境所养成的,而是取决于个人的8种心理倾向。相同心理倾向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相似,不同心理倾向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差异较大。
《心理类型学》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九章为第一部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从个体心理出发,勾勒了2种心理态度:内倾和外倾,4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在书中纵横交错的人类精神发展史论述中,荣格博览了神学、宗教思想、精神病学、美学、哲学和文学等领域,并将独创的自成体系的无意识、象征、意象、力比多这些概念引进这些领域,使得每一领域都闪烁着他智慧的光辉。第二部分第十章是心理类型的逻辑结构,详细描述了2种心理态度、4种心理功能和8种典型的心理类型。一个人身上显著的功能为主导功能,另外有一种次要功能作为辅助和补偿。第十一章对他书中的概念作了定义。全书目录如下:
第一章 古典和中世纪思想史中的类型问题
第二章 席勒的类型学
第三章 太阳神精神与酒神精神
第四章 人类性格区分中的类型问题
第五章 卡尔·斯比特勒的《普罗米修斯与埃庇米修斯》诗集中的类型问题
第六章 精神病学中的类型问题
第七章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
第八章 现代哲学中的类型问题
第九章 传记文学中的类型问题
第十章 类型学总论
第十一章 定义
全书较全面地表现了荣格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展示了他博大的思想体系。如果结合他的其它著作,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精髓,例如,意识和无意识的界定,力比多的能量等。
荣格八维性格理论的结构:
- 一个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
- 外倾 E
- 内倾 I
- 一个人感知外部的方式称为非理性功能:
- 感觉 S
- 直觉 N
- 一个人作出推理和判断的方式称为理性功能:
- 情感 F
- 思维 T
- 以上3对因素的组合,组成8种心理类型:
- 外倾感觉 Se
- 内倾感觉 Si
- 外倾直觉 Ne
- 内倾直觉 Ni
- 外倾情感 Fe
- 内倾情感 Fi
- 外倾思维 Te
- 内倾思维 Ti
名词中英对照 — 外倾:Extraversion,内倾:Introversion,思维:Thinking,情感:Feeling,感觉:Sensing,直觉:iNtuition
荣格心理类型的描述:
- 外倾 E:
E对客体保持着一种过分信赖的关系,定向于客观事件,对客体和客观事实的倾向性占据绝对优势,以至于最经常和最基本的意图和行为往往为客观关系而不是为主观价值所决定,直接地与客观条件及它的要求保持一致。E的特性促使他以各种方式耗费和扩展自己。
E的兴趣和注意主要以客观事件和那些直接的环境为转移,行为受制于人物和事物的影响,道德法则与相应的社会要求相吻合,即与普遍有效的道德观念相吻合。 - 内倾 I:
I对客体的态度是一种抽象的态度,完全受制于主观因素,保留一种可说是介于他自己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主观观念,表现了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否定性联系,避免他的行为呈现一种与客观环境相一致的特征。
I也观察外部条件,但主要依赖集聚在主体中的外部印象,总是把主观规定当作决定性的规定。I具有抵御外界要求的倾向,他保存自己的能量,不任意地直接地与客体发生联系而耗费能量,因而巩固了自己最保险和最不易被攻破的地位。 - 感觉 S:
S是把物理刺激转化为知觉的心理功能,不仅与外部刺激有关,而且与内部刺激即内在器官的变化有关。S主要是感官知觉,即知觉通过感官和体感来传递,体感包括动觉感、血管舒缩感等等。 - 直觉 N:
N是一种无意识过程,是一种知觉的和穿透性的洞察力所体现,只有后来的结果才能证实到底有多少东西被“觉察到了”。N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觉或察觉,而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N从客体中无意识地提取了知觉,也在客体中创造了一种无意识的结果。N基本功能是传递纯粹的意象、关系的和环境的知觉,意象和知觉也可以由其它功能获取,但是,它们要么就完全行不通,要么只能借助于迂回曲折的方法。而无论何时,只要直觉被赋予了这种主要的权力,这些意象就具有明辩是非的价值,对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S用纠缠不休的感性刺激干扰了直觉清晰、公正和纯真的察觉。这些刺激关注物质的表面,而N关注周围的和更远处的真正的东西。 - 情感 F:
F主要发生在自我与某一特定内容之间的一种过程,是在接受或拒绝意义上给某一内容以确定的价值的过程,例如“喜欢”或“反感”。F根据意识内容的价值处置它们。F的本质无法用思维的概念来表达,因为分类的想法实质上是理智的,所以无法与F相比较。除了易于被理智所接受的每一种可能的内容层次外,还存在着根本无法进行理智分类的F。
F的强度增大时,感情就产生了,那就是一种伴随于明显的躯体神经分布的情感状态。没有引起明显的躯体神经分布的状况可把F与感情区别开来。 - 思维 T:
T根据意识的理性规律用某种方式表达概念的关系,他的重要行为都产生于理智的思考动机,或者存在与这些动机相一致的倾向。 - 外倾感觉 Se:
只有具体的、通过感官感知的客体或过程才会在外倾态度中激起感觉,这种个体的定向纯粹与具体的现实保持一致。Se的生活是实际经验和具体客观物的积累,并且他越是卓荦不凡,他就越是极少利用他所获得的经验。进入他的兴趣范围仅具一丁点新意的东西都因此而列入了感觉的范畴并被用来服务于这一目的。
Se从属于偶发的、非理性的感觉,感觉是生命的一种具体证明,简直就是实际生活的充实。Se渴望得到最强烈的感觉,他只能从外界获得这种感觉,来自内心的东西在他看来是病态的和令人讨厌的。至于他的思考和感觉,总是降低到客观基础的水平,即降低到来自客体影响的水平,尽管它最鲁莽地背离了逻辑,但也依然镇静自若。任何条件下,可感知的现实都使他的紧张心绪得以平静。 - 内倾感觉 Si:
Si具有一种主观因素,因为除了被感知的客体以外,还有一种正在感知的主体,这个主体把他的主观意向直接地投入到客体的刺激中去。在这种情况下,感觉首先与主体相联系,其次才联系着客体,主体象任何他人一样感觉到了同样的事物,只是他从不满足于纯粹的客观效果,而是关注与由客观刺激所释放出来的主观感受。
Si传达一种意象,他的作用与其说是对客观的再现,不如说是抛给它的一种覆盖物,这种覆盖物包含着那种从古老年代的主观经验和仍未发生的未来事件中产生的光彩。Si把握的并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主观因素的真实,即原始意象。Si除了能领悟它们现代和目前的存在之外,还能领悟到事物的变化和消逝,并且还不仅于此,同时他还能意识到那些在它们变化之前和消逝之后的别样东西。在这种意识看来,现代阶段所产生的未必确实可信。
Si的发展使得他自己同客体的现实相疏远,而直接地把他推向自己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使他的意识按照一种原始真实性建立起协调的关系。这种情况下,Si显示一种温和的中立态度,一点也不流露同情心,然而又不断竭力地维持与调节,这一切都是为了把客体的影响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 外倾直觉 Ne:
Ne有一种占优势的客观倾向,他实际上很接近感觉,但感觉是简单和直接的感性反应,而Ne并不被这些感觉本身所引导,只是把它们当作通往遥远前景的指路灯塔。Ne总是设法发现客观环境的可能性。生活中每一个平常环境都象一个封闭的房间,Ne不得不打开这个房间,不断地在外部生活中寻找出口和新的可能性。在某一瞬间,每一个实际环境都变成了一间囚禁Ne的监狱,它象一根锁链束缚了他,从而引起一种摆脱困境的强烈需求。显现的可能性则是Ne所无法逃避的强烈动机,为了这些动机所有其它的东西都必须舍弃。
Ne对那些具有远大前景而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事物具有敏锐的嗅觉,他从来不跻身于那些虽然价值有限但却被公认为稳定、长期建立起来的环境中,因为他的眼睛总是不断地停留在新的可能性上,他带着强烈的渴望有时甚至带着澎湃的激情紧紧地抓住新的客体和新的方法,但是一旦它们的范围明显受到了限制,它们身上也不再有任何远大发展的希望是,它就会冷酷地抛弃它们,不再关注它们,显然把它们忘得一干二净。只要有一种可能性尚存,Ne就会把全部命运托付于它,好象他的整个生命都向往进入这一新的环境。 - 内倾直觉 Ni:
Ni直接指向内在客体,拥有他的主观因素,这种因素在Ne中被抑制到了最大限度,但是,在Ni中却成了决定的因素。虽然Ni可能从外在客体那里获得它的推动力,但是,它从不会被外在的可能性所制服,而同外在客体释放出来的因素同居一室。
Si主要通过无意识的方法把它限制在特殊的神经刺激现象的感觉范围之内,并且不能超越这一范围,相反,Ni则压抑了这方面的主观因素,从而领悟了真正引起神经刺激的意象。Ni只是从Si中获得直接行动的推动力,他常常在场景后面隐约出现,迅速地抓住出现在特殊现象中的内在意象。这一意象迷住了Ni,他被意象所抓获,设法去探索意象的每一细节。他紧紧地抓住幻觉,以最浓厚的兴趣去观察这一图像怎样变化,怎样进一步展开,最后又是怎样消失的。Ni就象Se感受外部客体一样,几乎同时清晰地感觉到了意识的所有潜在过程。
Ni把握那种产生于先验,即产生于无意识心理的遗传基础的、其最内在的本质无法为经验所理解的原型,表现了全部种族系列的心理功能的沉淀,即有机体存在的普遍经验的累计或集中。Ni通过它能够体验到天生就与普遍事物相关联的内在转化的感受,对理解那些普遍的偶发事件提供了某种具有绝对重要性的依据,他甚至能在大致清晰的范围内预见新的可能性,也能预见随后必然发生的事件。他的先知先觉的预见可通过它与原型的关系得到解释,因为原型代表着所有可感知事物的决定性规律。 - 外倾情感 Fe:
Fe很乐意同他周围的人和物保持一种美好的情感联系,追求恰当的和得体的,获得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Fe受到客观事件的约束,与客观的价值保持一致,与某种传统的和广为人知的价值标准相协调。一切与客观价值相符合的都是好的,其余的一切似乎都只能存在于世界之外。 - 内倾情感 Fi:
Fi由主观因素所决定,是一种明显地藐视客体的情感。Fi的存在似乎可以说只能被间接地推断出来,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尽量地适应客观事实以致超越客观事实,因为他在无意识中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把现实带给潜在的意象。他为一种内在的感情强度而奋斗,各种客体至多不过为这种感情强度提供一种附加的刺激。这种感情的强度只能被神化,却永远不能被清楚地理解。
为了同他人进行交流,Fi不得不寻找一种外在形式,不仅契合于把自己同化到令人满意的表达形式中去,而且还必须采用一种与发生于他身上的过程相似的方式传送到他的同伴身上去。幸亏人类存在着这种相对的伟大的内在相似性,当然也存在着外在相似性,这种效果才得以实际产生。
Fi被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所歪曲时,他立即会冷若冰霜,缺乏同情心,从那以后,他主要关心的对象只是与自我有关的东西了。由于他竭力在唤起一种自我趣味甚至病态的自我欣赏,这种情形总是给人造成一种感伤主义的自恋印象。Fi创造了一种既表现在行动上又表现在良心上的自由,这种自由仅仅对主体负责,还甚至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价值。Fi把自己的生命的控制权交付给主观倾向的情感,所以他们的真实动机一般都被掩盖起来了。Fi的大多数人都沉默寡言,难以接近,令人捉摸不透。他们的外在举止是协调的,并不惹人注目,常常显示一种令人惬意的静谧,一种类似同情的情感,但他并不想以这种情感去感化别人,也不想以任何方式去打动、影响或改变他人。面对某些可能使人迷惑或者唤起热情的东西,他常常坚守仁慈的中间立场,与客体的关系被尽可能地保持一种情感的稳健和平静的状况中。在那里,激情和无节制的放纵都被绝对地禁止了。 - 外倾思维 Te:
Te的判断标准建立在外界提供的客观条件上,即可感知的客观事实或客观概念(仅仅来自客观经验的抽象物),导向客观事实。思想成为一种纯粹客观事实的附属物,不能为了建立一种抽象理念而从客观事件中摆脱出来。思想的过程被降低到反映,并不是深思。思维过程自然并直接地返回到了客观事实,但绝对没有超越它。
Te的结论总是表达着经验的客观重要性,不能超越特定的经验范围。Te认为认知的是一种世界性规律,是对客观现实可以想象的和最纯粹的公式化说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例外的都是不完善的、不合情理的、不道德的、丧失良心的。外倾思维喜欢强迫自己和他人接受同一方案。
Te具有创建性,如抽象、组合和配置,总是以一种新的价值来代替已经损毁的价值,能够超越分析而达到一种新的组合,达到一种用新方法重新组合被分析材料或为某一种特定的材料进一步地增加一些东西的深层概念。 - 内倾思维 Ti:
Ti主要定向于主观因素,首先从主体开始,然后又返回到主体。尽管他可能在真实和实在的领域中进行最广阔的遨游,但是并不可能从具体的经验中重新返回到客观事物中去,而总是一头扎进主观内容之中乐而忘返。
外界事实并不是Ti的目的和根源,在新的事实论证中,Ti的主要价值是间接的,因为他主要关心的不是对新的事实的感觉,而是新的观点。Ti系统地阐述某些问题并创造了理论,展示了前景并获得了洞察,但在事实面前他却显得畏首畏脚。Ti收集事实是为了当作某种理论的证据和例子,但决不是为了事实本身而收集。Ti对思考的论据并非是头等重要的,主观意念的发展和表达才是绝对重要的东西,即原始的象征性意象多多少少是模糊地站在内心幻影的面前。因此,Ti的目的从不涉及具体现实的理性再建,而是涉及到从模糊意象进入一种光辉理念的成型过程。他的愿望是达到真实,他的目标是看见外界因素如何形成和完成理念的框架结构,他的具体创造力量由这种事实来证明,这种事实就是:Ti也能创造出一番情景,虽然理念并不存在于外界事实中,但它却仍然是这些事实最适当、最抽象的表现形式。当Ti所形成的理念似乎从外界事实中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以至于这些事实确实证实了它的有效性,他的使命就完成了。
在理念追求中,Ti通常执着、任性和拒不接受周围的影响。客体仅仅被当作一种显然无关紧要的东西,只要他在他的理念的追求中保持不受干扰就心满意足了。Ti的无意识迫使他收集证据来抵御真实,抵御那些在局外人看来是相当无关紧要的、多余的东西。通过这种意识的主体化,那些与他自己个人密切相关的东西就被他看成是至为重要的。
书中一些增进理解的对比描述:
- Se和Si的对比:
Si的感觉印象向含义的内在深度发展,而Se则仅仅只抓住了事物昙花一现和流于表面的存在形式。Se由客观影响的强度所决定,Si却定向于由客观刺激所释放的主观感觉要素的强度。Si在客体和主观感觉之间不存在成比例的关系,存在的显然是一些没有规律和武断的东西,所以,如果从外部来判断,根本无法预言什么会产生印象和什么不会产生印象。一般来说,客体丝毫也没有受到有意识地贬低,但是它的刺激却被转移了,因为它立即被主观反应代替了,而这种反应不再与客观的真实性有关。当然,这样同样具有贬低客观的作用。 - Ne和Ni的对比:
Ni似乎是同主体完全分离的,似乎与人毫不相关地独立存在着。Ne对外在客体明显的冷漠态度也得见于Ni对内在客体的关系中。正如Ne不断窥测出新的可能性一样,他在追寻这些可能性是对自己的利益或他人的利益都毫不关心,丝毫也不留心人类的利益,并把他在永恒的寻找变化的过程中刚刚建立起来的东西全部摧毁了。Ni也是从意象到意象,在无意识多产的子宫中寻找每一种可能性,而没有在现象和他自身之间建立起任何联系。 - Te和Ti的对比:
Te从具体事实中得出的真正符合情理的归纳性理念,或创造一些新的理念,他确实潜伏在内倾思维的力量之中,以致把原始意象诠释成一种完全符合事实的理念。Te是Ti的特殊形式。Te纯粹依靠经验主义来堆积事实会麻痹思维,并窒息了这些事实的内在含义,而Ti表现了一种危险倾向,即强迫事实变成他的意象的形状,或者用完全不理睬这些事实的方法,自由自在地展开他的幻觉意象。这种理念中主观的内在说服力常常是强有力的,他的力量越是令人心悦诚服,他就越是摆脱了外部事实的影响。Ti的理念的说服力是从它的无意识原型中衍变来的,这样他本身就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和永恒的真实性。 - Ti和Fi的对比:
原始意象跟情感一样也同样是理念,因而诸如上帝、自由、不朽等基本理念除了具有理念的涵义外,也同样有情感价值。Ti由思考呈现出来,Fi是被感觉到的。Ti一般比Fi更易于表达清楚,Fi的真实价值能被十分贴切地描述或传达给外部世界之前,就需要一种超乎一般性描述或艺术表达水平之上的能力。
正象那些追求抽象之抽象的Ti的被主体化的意识,只获得一种本身极度空虚的思想过程的最高强度一样,Fi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强化也只能导致一种空泛的激情,这种激情只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仅此而已。
以上摘自《心理类型学》ISBN:7805491569 吴康等译。
在书中,荣格敏锐地洞察到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特点,对人的心理活动刻画入微。他极具象征性的语言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启发了读者的翩翩联想。这种描述方法也带来一些定义上的含混,加之他特有的神秘主义色彩,使得书中的一些内容显得晦涩难懂。荣格发表这本著作后,各国学者对这8种心理类型也进行了研究,从更多角度探讨这些心理倾向。如需对心理类型有更多的了解,可以参考:大脑认知过程-从荣格心理类型深入理解MBTI。
荣格心理类型学的发展
美国的Katharine Cook Briggs和Isabel Briggs Myers母女在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基础上开发了当今最为普及的MBTI性格评估工具。
美国的David West Keirsey使用与MBTI相同的维度结构,创建了凯尔西气质类型Keirsey Temperament Sorter。
立陶宛的Aušra Augustinavičiūtė结合了荣格的心理类型学和波兰的Antoni Kępiński的理论information metabolism,创建了Socionics理论。
目前,心的世界团队正在研究人的性格规律。与上面的这些学者取得的研究成果相比,心的世界团队的研究还只是起步阶段,还有很多的技术细节需要完成。前人的贡献使得性格研究领域流光溢彩,今天我们才得以借助他们留下的丰富知识和资讯,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新的ViP性格模型。
文章网址:http://www.viioir.com/article/?page_id=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