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于娟与死神抗争,写下《死亡日记》,今天得知她已经离去,借此文表示默哀和敬意。因为劳累过度染上重病,不幸英年早逝的名人不少,为什么转载名不经传的于娟故事,原因正是她代表了一个普通的生命,是千万平凡大众中的一员。平凡的生命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有自己快乐和幸福,有一个温馨的家庭,而这些都因癌症变成了悲剧,生命还没有来得及绽放光彩就已经离别,真是莫大的悲哀。
又一个灿如烟花的生命消失了。复旦大学青年教师于娟在与癌症顽强抗争一年零三个月后,永远走了,仅仅32岁,人们无不扼腕叹息。于娟非常要强也非常优秀,本科就读于上海交大,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又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的海归,刚刚回到名校执教不久。“现在,我只想让我孩子有妈、父母有女儿、丈夫有妻子。尽全力活下去,这就是我所有的目标,也希望自己的教训能够提醒更多的人,忽视自己的健康就是一种不负责任。”于娟说。但是无情的病魔还是让人生这三大不幸瞬间降临在一个曾经幸福的家庭,也让她奋斗20年的学业和事业付之东流.让所有看过她博客的亲人、朋友、同学、学生和无数的陌生人痛惜不已。
于娟是2010年元旦左右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的,随后骨转移,后来遍布全身躯干骨,骨髓疼起来能疼死人。但稍有一点好转,她就把自己患癌经历与感悟,写在“以“活着就是王道”命名的博客上,留下了约70篇《生命日记》,“至少,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我拿命写的东西,防微杜渐,不再像我这样,健康任意挥霍,幸福任意挥霍,到时候只能敲着键盘望着屏幕追悔莫及。”告诫人们健康的重要,生活方式的重要,这70篇日记的确是用命换来的,她以超强的意志,抵御癌症晚期带来的巨大疼痛写出的文字,足以让我们世人警醒。在她看来,她得乳腺癌的概率是如此之小:“第一,我没有遗传;第二,我的体质很好;第三,我刚生完孩子喂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岁以上人群,我只有31岁。”
但她又反思自己极不好的生活方式,长期熬夜,12点以前不睡觉,甚至通宵达旦,吃不健康的食品(稀有动物等),突击学习、突击工作。癌魔就是这样偷袭的,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累积的结果。
面对年轻博士的生命日记,我脑中立即涌现了:35岁北京时尚杂志主编患胃癌去世的原晓娟留下的癌症博客,已故上海作家陆星儿记载自己最后一段生命历程的《用力呼吸》一书,还有上海一个普通人陆幼青生命的最后告白《死亡日记》……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出色,都是英年早逝,本不该逝,当生命进入理论上的倒计时之后,忠实地记录踽踽独行于病痛这个特殊旅程之中的心路历程,对生命的独到感悟。以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投入写作与生活,仍用自己的乐观、坚强鼓励着许多健康或者病中的人,向世人呈现对生命的渴望和执着,更用生命代价给我们带来对健康意识的反思和警醒。勇敢地直面死亡,放开去了解死亡、拥抱死亡,其本质还是出于对生命的无限眷恋。让我们活着的人更好地享受生命,我们得感谢她他们,在痛惜和怀念他们时,也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原晓娟曾在自己的博客《病床日志》中写道:“贫穷和富有就是一场病的距离。在我们追逐富有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和生命呢?”在追随陆星儿一起用力呼吸时,会听到她的心也在用力呼喊,而且真真切切地听到她喊出什么。她实实在在写出了对生命本质的感悟和体验:健康与快乐,对于每一段人生历程都有必要珍惜和回味,惟其倾注过生命,惟其无法重复。陆幼青说:我的日记还可以给正在名与利旋涡里奔忙的人们降降火气,和他们探讨该怎么面对压力和自己。于娟在博客写到:“在养病的日子里才发现原来生活应该是这样,我们太多地去追求那些违背自然规则的事情,以为自己生存的空间没有禁区,其实正在慢慢积累疾病的因素。”“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大病之后往往大彻大悟,特别象他们这样面对失去生命的顿悟毕竟太晚、太晚了。但他们留下的死亡教育却意义非凡。身处这样一个生存压力巨大的社会,“拼命加班”成为职场“潜规则”,“朝九晚五”变成“朝九晚无”。这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中国白领阶层的身心健康。我想起不久前听到的一个笑料,某高校校门口通勤车发车在即,一收破烂的正在检车上车下的矿泉水瓶,一老师说:“真羡慕他啊,….他至少没有科研分压力。”这是发自内心的叹息,完不成科研量,三年评不上相应职称就转岗。还有银行职工的高额存款任务,也让年轻人不胜重负,焦虑忐忑。所以说心态很重要,平衡很重要。
常常听人说,人的一生好比1和若干个0,我们用1比喻健康,各个0代表事业、金钱、地位、名声,具体来说就是房子、车子、位子、票子,我们常常忽略这个实质性的1,而去追逐那无止境的各个0,其实本末倒置的人不止你我,疲于奔命地拚搏在名利场上,不知长期的亚健康在悄然转化,道理显而易见,做起来不太容易,但这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陨落还不足以点醒我们吗?
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绝不是不提倡进取,不鼓励奋发有为、成就事业,而是说要摆布好健康与工作的关系,提倡科学的工作和学习,而不是以透支健康为前提、为代价。从这些悲剧故事里,我们读懂的应该是两个字——珍惜。感悟的应是两句话:好好活着,爱身边的每一个人。